您好!欢迎访问宝鸡市凤翔区人大网站!

领导讲话


在凤翔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8-05-30 | 浏览:2543次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明明

2018530日)

各位组成人员、同志们:

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我县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2018年部门(镇)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审查批准了2018年部门预算。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强化举措,不断提升审计监督实效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审计部门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内容重点突出,监督举措有力,问题找得准,落实效果好。从综合审计情况来看,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其他财政收支也得到有效拓展。从视察检查情况来看,我县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合理,执行越来越严格规范,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成效越来越好。希望县政府及财政、审计部门根据审议意见,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以改进。一要聚焦审计重点要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创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重点加大对各类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高度关注惠民资金拨付管理、扶贫资金使用、民生事业发展等领域,继续强化跟踪审计,紧盯资金流向,确保管理规范、高效使用。二要下茬整改问题。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财政、审计等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立说立改,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及时将整改情况报县人大财经委。同时,积极探索与监察委建立联合平台,互通情况,促进整改,增强实效。三要注重工作创新。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对接审计改革政策和上级会议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政策,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体制,依靠创新努力提升审计监督工作水平。

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入推进医改健康持续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县政府及卫计部门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县医疗资源总量增加、医护水平普遍提升、医改红利持续释放、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但从长远看,医疗人才匮乏、医改合力不足、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希望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能够认真分析研判,注重综合施策,确保医改稳妥推进,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一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要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医疗便民惠民服务;要结合县上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招引计划和保障方式,为医改工作深入推进提供人才支撑;要积极推进医改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医改工作良性发展、高质量服务。二要全方位凝聚医改合力。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理清职责,建立完善由医改办牵头抓总,财政、人社、发改、物价、编办等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医改工作格局,发挥部门作用,凝聚医改合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高效、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三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要探索创新医改资金投入模式,通过及时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深入挖掘医院潜能、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为医改工作深入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明确职责,完善机制,全力保障群众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以贯彻落实《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为抓手,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网络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全县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监管工作日趋规范、总体向好,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但也存在对《条例》宣传不到位、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工作合力不足等问题。希望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抓好落实。一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切实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和“三小”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以思想的提升促进行动自觉、诚信经营。同时要拓宽深化宣传范围,鼓励引导全民参与举报食品经营违法行为,加大违法行为曝光频次,努力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参与、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二要强化协作,打总体战。公安、住建、环保、卫计等部门以及城关镇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沟通协调,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实现科学监管规范化,合力攻坚实效化。三要强化保障,提升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建设,强化工作保障,充实人员力量,提高专业水平;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系统培训,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这次会议还听取审议了我县2018年部门(镇)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审查批准了2018年部门预算,希望县财政部门严格执行预算,强化财政管理,切实做到无预算不支出,有预算不超支,不断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要切实加大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脱贫攻坚等全局性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