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宝鸡市凤翔区人大网站!

监督纵横


凤翔县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情况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0-10-22 | 浏览:2686次 ]

1022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明明、副主任邓辉带领人大视察组,对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县委常委阿依帕夏·阿不都吾甫尔,副县长牛建强陪同视察。

上午,视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虢王镇九家庄食用菌产业园、彪角镇中心卫生院、田家庄镇寺头村惠土织布、县特教学校、县城西区扶贫产品展销厅等扶贫现场进行了视察,下午,察看了陈村镇西街村设施农业园长青镇石头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范家寨镇秦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点位,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情况。随后,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副县长牛建强代表县政府所作的关于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情况的汇报,与会人员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视察组对我县脱贫攻坚成效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立足县情,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聚力推进,探索出了一系列精准管用的“凤翔战法”,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贫困现状得到改善,“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一是高度重视,全县各级尽锐出战。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30个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科学谋划,专班推进;全县34名县级领导带头联镇包村、一线落实,70名驻村工作队长和34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强力攻坚,3934名帮扶干部真帮实扶,形成了县上牵头抓总、镇村精准施策、部门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在160个村党支部宣讲扶贫政策,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统筹成立党支部,县内84个社会组织累计注入扶贫资金896万元,形成了脱贫攻坚“人往一线聚、钱往一线投”的良好氛围。二是方略精准,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能够将产业、就业、健康等“八个一批”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贫困户“两不愁” 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总体解决。全县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全县160个行政村244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户206590人全部入住,2066户存量危房完成改造;定期对全县饮用水源地进行质量检测,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 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647元,同比增长26.6%三是因地制宜,扶贫产业初具特色。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能够结合凤翔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大力推进25万亩优质苹果及 “四个5万亩”和 “两个2万亩”产业建设,做大“五大产业”,推广“6+模式”,督促指导全县213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869名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全县10575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53万亩,4338户贫困户养殖牛羊鸡蜂等6.21万头(只),产业发展带贫抑贫作用得到彰显;督促指导160个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30000元以上。四是多措并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6.01亿元,先后落实饮水工程、高标准农田、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305,全县34个贫困村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全面达标,贫困村村组道路通畅率、危房改造完成率、饮水安全达标率均达到100%,制约贫困群众的“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五是齐抓共管,减贫任务接近完成。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能够以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今年以来,始终坚持“战疫战贫”两手齐抓,积极对冲疫情影响,扎实推进“十大提升行动”,表彰脱贫致富先锋110名,90%以上贫困户有产业和就业扶贫支持,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脱贫攻坚的“凤翔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多家中省媒体宣传报道。止目前,全县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95374543人稳定脱贫,剩余贫困人口18213130人正在加紧攻坚,贫困发生率由9.14%降至0.65%,脱贫进度符合预期。

视察组指出,全县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一些矛盾和问题仍需下茬解决:一是新冠疫情对决胜脱贫带来压力。虽然疫情后各行各业已经回暖,但各地开工复工率和劳动力需求与往年同期相比有降幅,部分贫困户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收入不够稳定;受疫情造影响,一些农产品包括扶贫产品出现销售难等问题,脱贫增收带动困难,消费扶贫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产业扶贫作用发挥不充分。我县苹果产业总面积22万亩,初具规模优势,但贫困户种植苹果只有650612200亩,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5.54%,加之苹果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一般5年左右才能达到盛果期,短期内增收效果还不理想;4069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等新兴特色产业13100亩,由于起步较晚,品牌不强,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还没有形成全域发展、全面辐射的格局。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薄弱。全县34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均为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步子不大、办法不多,各村普遍缺乏懂经济、善管理的“乡土人才”;34个贫困村中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占11.7%、达到10万元以上占14.7%,收益普遍偏少,加之后续管理不够规范,7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贫益贫效果还不明显四是巩固脱贫成效任务艰巨。全县剩余的贫困户均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与既有扶贫模式匹配难度较大,对体制机制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剩余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大病患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65%以上,难以外出务工或发展产业,一些除政策兜底外几乎没有收入。五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不够。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有些单位对两者的内在逻辑和有机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在制定衔接原则、明确衔接内容、探索衔接手段上做的不够,在衔接什么、谁来衔接、怎么衔接上还需深入认真思考、精心谋划。六是脱贫攻坚整体合力有待提升。随着扶贫进入收官阶段,个别干部出现了麻痹大意思想和松劲厌战情绪;极个别群众脱贫紧迫感不强,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仍未根除;在扶贫干部管理、正向激励、交流提拔等方面,力度还不大;一些部门单位按部就班较多,创新实干较少,联合攻坚、决胜脱贫的强大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视察组要求,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一鼓作气,一战到底,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明确攻坚方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剩余脱贫任务的重难点和切入点,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树牢决胜信心。要自觉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对党忠诚、履职为民的重要检验,不断增强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心,确保全县脱贫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要降低疫情影响。要统筹推进“战疫战贫”两场硬仗,通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措施,精准打好脱贫增收“组合拳”,千方百计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良好基础。要进一步提升脱贫质效。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坚持产业带动。要始终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产业原则,持续深化产业扶贫“4563”模式,巩固提升22万亩苹果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四个5万亩”和“两个2万亩”等特色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创设本土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中,全面提升产业扶贫质效;要促进稳岗就业。要始终坚持稳岗拓岗与脱贫攻坚精准结合,发布用工信息,举办招聘活动,通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公益岗位等方式,督促和引导有意愿、有基础、有能力贫困户掌握养殖、家政等致富技能,稳定返岗,务工增收,摆脱贫困。要筑牢兜底保障。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用活用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加快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大兜底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壮大集体经济。要选优配强160个村特别是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挖掘培养一批懂经济、爱农村、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全面盘活集体资产,引导群众“联股联心”,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持续提升入股分红、劳务创收等带贫益贫效果,加快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规范化、精细化、品牌化迈进要整合项目资金。县财政及涉农部门要协助镇村整合中央和省市县各批次“目标相近、方向雷同”的优质项目和涉农资金,大力促进“项目向扶贫布局、资金向扶贫倾斜、力量向扶贫聚合”,为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加快集体经济由大转强提供坚实保障;要完善制度机制。要认真修订完善脱贫攻坚协调推进、动态监测、兜底保障等40项制度机制,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倒逼相关责任的落实、问题的解决,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向制度化、实效化迈进。进一步凝聚攻坚合力。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激发内生动力。要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扬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和乡村陈规陋习,通过转移就业、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完善造血功能,激发战贫活力;要保持严实作风。全县各级扶贫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深入一线,联系群众,不误虚功,补齐短板,坚决克服松劲厌战、麻痹大意情绪和“急于交卷”的苗头。要加强团结协作。要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盘棋”思想,全面整合“1+15”组织架构、“四支力量”、309个产业扶贫主体以及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既各有侧重、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互为支撑的脱贫攻坚大格局进一步衔接乡村振兴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总结经验做法。要认真总结提炼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切实将产业脱贫“4563” 模式、问题整改“五步法”、就业扶贫“四三三”工作法等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推广出去;要保持政策稳定。要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大原则,适时设置一个“脱贫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要求,以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实效性促进脱贫成果巩固;要探索衔接方式。要进一步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项目、人才、产业、数据、机构等方面有效衔接,正确处理好两者在“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经济性”等方面的关系,加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镇村的正确衔接、有序衔接,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