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宝鸡市凤翔区人大网站!

监督纵横


县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4-18 | 浏览:983次 ]

416,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红玲带领视察组,对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王海刚参与视察。

视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县图书馆、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南指挥镇综合文化站、南指挥镇白家凹村文化室等地,实地查看了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随后,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副县长王海刚所作的关于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与会同志围绕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座谈发言,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会议结束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红玲作了总结讲话。

视察组一致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实践,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公共文化活动长足发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县连续3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泥塑之乡、木版年画之乡,2014年我县再次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同年11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传统文化示范县”。一是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全县狠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面貌焕然一新。233个行政村和6个城市社区实现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文化器材(锣鼓、乐器、服装)、广播“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设施,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二是财政投入保障有力。县政府建立了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县财政将公共文化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每年人均0.6元的文化馆文化活动经费,人均0.6元图书馆购书经费,人均0.3元的镇文化站业务活动经费,得到全面落实;县政府建立了文化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公共文化的财政资金支出在全县财政支出占比逐年提升;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保障有力,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有动力、有底气。三是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节庆文化、广场舞文化、送文化下乡为主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的广场舞、木兰扇、太极拳、抖空竹、秦腔自乐班、民间演唱团等活动随处可见,公共文化民生工程深入民心、深得民心。四是非遗保护成绩斐然。全县以泥塑和木版年画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围绕传承培训、制作工艺模板、举办专项比赛、印制名录图典,建立数据库等推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泥塑和木板年画)、省级保护项目4个、市级12个、县级69个,我县的非遗保护工作项目级别、社会知名度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视察组指出,我县公共文化事业总体向好发展,但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档次较低,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利用率不高。具体表现为,全县缺少县文艺中心等核心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引领和辐射带动不强,公共文化氛围不浓;县影剧院内部设施陈旧、县电影院剧场已成危房,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档次;部分镇综合文化站活动较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村级阅览室和农家书屋普遍少人问津,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公共文化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公共文化活动创新动力不足。全县各级在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上思路视野还不够开阔开放,在创新提升方面工作还不到位,活动安排不尽科学周全,仅满足于低层次和水平的文化活动,就活动论活动或者完成任务,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不同年龄段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公共文化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一些镇文化队伍整体学历偏低、老龄化严重、专业技能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年轻力量注入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四是非遗传承的发展方式还需创新。虽然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作了大量工作,但传承人后继乏人、年龄断层严重、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视察组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针对存在问题,强化思想认识,积极改进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服务环境,推进工作落实,努力打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动氛围,使全县人民享受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惠民成果。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对县电影院和县影剧院剧场进行翻新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拥有现代元素、符合不同群众精神需求的标志性综合性(如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用新颖现代的场地设施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要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主体作用,在县城内形成好读书、爱民俗、喜文物的良好公共文化氛围;要对各镇文化站进行美化净化亮化,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内容、优良的环境吸引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要加大对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宣传和推广,推进农村乡土公共文化活动的发展;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村校共建”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使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家长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同学习共促进,形成全民学习、全民阅读、全民参与的新常态,引导群众亲身感受到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独特魅力。二要创新思路方法,多元化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经常举办一些如广场舞大赛、锣鼓大赛、秧歌演出、秦腔演出等主题特点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科学谋划面向大众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严把活动质量关,不断增加电影放映、戏曲演出、图书发放下基层、进社区、赴厂区、到车间的频次和种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达到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的效果,让广大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感受到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大餐。三要增强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逐步建立与现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要对现有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积极争取、及时补充一些有文化专长的工作人员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要注重培育和挖掘基层群众中的“文化人”,培养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四要努力适应新常态,加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通过建立学校课堂的形式进到校园里去,在开拓学生们视野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民族意识培养,提早播下“非遗”的种子,解决传承不力的问题;要发挥基地作用,对非遗有兴趣的人员经常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解决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加大创新力度,支持、培养创新和创作人才,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我县非遗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推陈出新;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县的非遗项目从其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作品展示以及深远影响等进行宣传,使其走出凤翔、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化接轨,不断提升我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